普通紀念幣市場自5億二猴發行以來就一直在走下坡路,二猴以后的紀念幣盡管有幾枚能夠短暫回春,但都逃不掉成為面值幣的命運,甚至連早些時候發行的二羊、航天幣等都有了明顯的下跌行情。
所以在下半年即將發行的泰山幣、建國70周年幣上,小伙伴們都有了不小的爭議:
一種是認為紀念幣應該天量發行,確保流通,有消耗才有增值;
另一種則認為紀念幣應該縮量,這樣才能升值,過大的發行量只會給市場帶來負面影響!
那么,流通真能解決紀念幣當下的困境嗎?紀念幣到底是該天量流通?還是縮量升值?
首先說說流通是否真能解決紀念幣當下的困境:
其實不然,流通也并不一定能完全解決紀念幣現在的困境。
市場遵循劣幣驅逐良幣的規律。即便紀念幣真能流通起來,但相比流通硬幣來說,發行量比硬幣少、題材比硬幣豐富、制作比硬幣精致多樣的紀念幣很難成為大家交易流通的首選。一旦無法消耗,就會在市場沉淀下來,紀念幣依舊不會有絲毫改變,甚至會重走老路。
紀念幣到底是該天量流通?還是縮量升值?
天量流通能不能行?
其實現在紀念幣的發行量并不算小,但流通依舊處處受阻。去年,有人用建軍90周年紀念幣去超市付款,卻因收銀員不認識而被拒收:
此前也有藏友反饋,去銀行回存紀念幣,卻因銀行工作人員無法辨別紀念幣真偽而被拒絕回存:
究其原因,還是因為紀念幣普及不到位,不要說商家不收,就連銀行也不收。所以,即便是天量發行,沒有做到全民普及,紀念幣也很難真正流通起來。
目前來看,盡管央行正在逐步加大對紀念幣的普及宣傳力度,但離全民普及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。
縮量求升值靠譜嗎?
有藏友表示,既然天量流通難度大,那何不直接縮量發行,除了生肖這類大眾題材,其余的發行量最好不要超過1億?
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:二雞發行量5億、二狗3.5億、二豬2.5億、高鐵幣2億、改革幣1.8億。
其實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,近幾年央行已經在有意識的縮量發行了。
不過,縮量后的紀念幣雖然有過輝煌時刻,但始終逃不掉跌回面值的命運。畢竟相比市場容量來說,現在縮的量還遠遠不夠。對于市場來說,1-1.2億是多數人的期望,既不會讓紀念幣回到面值、無人問津;也不會出現爆炒、買不到的情況。
綜上,從現階段紀念幣市場的整體情況來看,普通紀念幣實現流通難度還是不小的,或許還是縮量靠譜些。